您的位置:首页 >黄金点评 >

黄金榆树图片(黄金榆树图片欣赏)

中金网今日介绍"黄金榆树图片(黄金榆树图片欣赏)",希望小金从网上整理的黄金榆树图片(黄金榆树图片欣赏)对您帮助。

黄金榆树图片(黄金榆树图片欣赏)

一把三弦,一对鸳鸯板,大鼓艺人站中间,亮嗓子开唱,台下观众满堂喝彩……清朝乾隆年间,在东北这片沃土上,曲艺鼓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被广为传唱,后来演变成东北大鼓。在民国年间迎来了东北大鼓的“黄金时代”,东北大鼓家喻户晓,其发展达到了巅峰。然而随着其他艺术形式的不断出现和竞争,东北大鼓的弦声减弱、鼓声渐稀,度过了漫长的低谷时期。

历经200多年的艺术沉淀,东北大鼓的鼓韵依旧让人记忆犹新。如今,在东北大鼓儿女对艺术的传承和执着追求下,昔日辉煌的东北大鼓又一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。

挖掘、搜集、整理和抢救“东城派”东北大鼓艺术……近年来,作为“东北大鼓之乡”——榆树市不遗余力为大鼓艺术的发展营造氛围和培植厚土。随着资金投入的加大和大鼓艺人逐渐增多,榆树东北大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。

历史二百年里走过“黄金时代”

东北大鼓最早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,是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即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三省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。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,并在腿上绑缚“节子板”击节,也叫“弦子书”,后发展成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演,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,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。

“在清朝的时候,八旗子弟他们喜欢写诗词歌赋,非常严谨的那种词,给艺人们唱。另外,他们在宫廷自己也唱,就叫“子弟书”。这种子弟都是八旗子弟贵族,弹三弦,用一个扳指,平时没事在手上套着,证明身份,有玉的,还有一些名贵石头的。”东北大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夏晓华介绍。

“子弟书”从京师向外扩散,到了满族的皇城沈阳,便与东北民歌小调相融合,特别是吸收了“弦子书”的表演,逐步衍生出新的艺术形式——东北大鼓。据了解,东北大鼓是在北方农民的“弦子书”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北方农民的“弦子书”就是一边弹琴一边唱。这“弦子书”以后逐渐地吸收了一些关里来的京韵大鼓、乐亭大鼓这些好的元素,借鉴他们一些好的东西。在流传过程中,逐渐形成了许多流派,即“奉派”或“南城派”“东城派”“西城派”和“北城派”。“北城派”即指黑龙江的“下江派”。“下江派”又以松花江为界分为“江北派”“江南派”两种,也称“江北派大鼓”。在“奉调大鼓”基础上,东北大鼓出现了以营口为中心的南城调、以锦州为中心的西城调、以吉林为中心的东城调和以哈尔滨为中心的江北调。

“铁鼓敲来手不停,高烧银烛照中庭。梅花一曲春风调,人倚金闺彻夜听。”这是坊间对东北大鼓鼎盛时期的描写,东北大鼓从清末开始流行,在民国年间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。当时从文人雅士到普通市民,人人都以能唱上几句东北大鼓为时尚,风潮所向,遍及城乡。

东北大鼓大体沿着自南向北、由西向东的方向传播,作为连接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榆树市,则成了东北大鼓扎根、生长的重要地方。作为“东城派”的榆树大鼓,书目和曲目都很丰富,有多种长、中、短篇作品,按内容可分长袍、短打、公案、志怪等类别。大鼓曲牌也很多,常用的就有二十多个,至今仍然保持着活力和人气。榆树市被我省正式命名为“东北大鼓之乡”。早在2011年8月15日,在榆树市影剧院开展过东北三省的东北大鼓名家、高手的精彩演出,这场演出的规模和水准被称之为空前绝后。是东北三省对东北大鼓的传承和保护一起共同努力的一场视觉盛宴。

东北大鼓是东北的特产,祖先留下的宝贝,老百姓自己的艺术,虽然东北大鼓的现状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,但是榆树市推出这样一场演唱会,还是勾起了许多大鼓爱好者、表演者以及研究者心底的记忆,也再次激发出人们对东北大鼓的关注和热情。

传承大鼓儿女一直在坚守

东北大鼓、东北大秧歌和二人转是三朵植根于黑土地上的艺术之花。从辽河之滨到长白山麓,多少代东北人受惠于这土生土长的艺术恩泽。据老一辈的东北大鼓艺术家回忆,当年东北大鼓其实比二人转还火,一年四季除了正月看秧歌、看二人转,再一个就是谁家有红白喜事、做满月请客,都唱东北大鼓。

从解放前直到20世纪60年代,东北大鼓始终有着庞大的艺人队伍和广大的观众群,据老一代东北大鼓艺人回忆,农闲的时候,出来往路上一走,总能看到背着弦子、拿着鼓的艺人,村村都有鼓点声。当时没有电视和广播,只有大喇叭,大家就是通过大喇叭来欣赏东北大鼓。

有了滋润的土壤,也给了东北大鼓艺人发展的空间。因为父亲是东北大鼓传承人,大鼓艺人王艳娟从小耳濡目染喜欢上了东北大鼓。在别人看来,练功喊嗓是一件苦差事,但是王艳娟从来没觉得苦过,反而觉得是一件快乐、幸福的事。王艳娟十几岁就登台演出,因为嗓子亮,老早就在家乡小有名气。2013年在长春戏曲频道得奖,2014年参加过吉林舒兰电视台春节晚会,每年300多场演出,一直都没有停。

提起东北大鼓,王艳娟一家可谓见证了历史,据她介绍,榆树市作为东北大鼓的艺术之乡,早些年发展最鼎盛的时候,榆树造就了近千名艺人和著名艺术家,顾鑫山、王馨河、崔宝林以奉调为基础研创了“东城派”东北大鼓;第二代传人丛广生、张海泉等又巧妙地借鉴了评戏、二人转、影调的韵味;第三代传人田梓耕、孟庆先等在语言文字的质量层次上具有很高的造诣;第四代传人王连科弹唱双修、刚柔兼济;宋丽光声音宏亮,鼓板恰当,是“东城派”第五代传人。

“东北大鼓的腔调很多,归纳总结有十几种,但是常用的只有几种,叫‘大口’,稍微短一点的就是‘小口’。这是学习大鼓的精髓,只有掌握了这个技巧,才能是一名合格的大鼓艺人。”王艳娟说,她也是通过拜师学艺,掌握了东北大鼓的技巧。她所拜的师傅一位是东城派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连科,另一位是省级北派简板大鼓非遗传承人刘孝荣。作为第五代东北大鼓传人,王艳娟给自己取了艺名王正芳。

在东北大鼓沉寂的那段时间,昔日的三朵艺术之花的发展轨迹有了变化,二人转火了,大秧歌也成了中老年健身的舞蹈,反观东北大鼓显得有些落寞,失去了观众。王艳娟分析,东北大鼓因为唱腔冗长,内容也比较陈旧,思想上离老百姓的生活比较远,导致现在的年轻人很难去接受。为了改变和发展,大鼓艺人们始终在坚守,没演出的时候一直不间断练习基本功。正是不放弃和坚持,也让大家看到了希望。在榆树这片土壤,东北大鼓艺人仍然活跃,这里还有专门演出东北大鼓的曲艺社,继续将东北大鼓的这门艺术传承下去。

和王艳娟般传承大鼓艺术的还有很多新老艺人,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、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奉调东北大鼓传承人田野,16岁拜师王惠兰先生,后拜师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老师学习东北大鼓。田野学习东北大鼓是受叔叔影响,因为叔叔是东北大鼓的弦师,负责伴奏的,当时田野的叔叔学会三弦之后就在家练习,可没人给她唱,当时田野小时候嗓子好也不口羞,就伴着叔叔的弦声,唱了起来,这一唱就停不下来,一直唱到了今天。

田野入行以来,因为唱得出彩,也有了不少忠实粉丝,当年演出结束后,都有不少观众来信想要演出的光盘,还有不少外地的观众特意跑到长春来观看她的演出,面对热情的观众对艺术的崇拜,田野十分满足,她觉得做演员就要是坚持下去,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观众。

印象最深的一次,田野和师傅去演出,一般的师傅都是自己去找场地,可田野的师傅是大家都争着抢着要演出,有一次还闹出了笑话,有人请去家中说书,其中一伙人把师傅的板鼓带走了,另一伙人则把弦师带走了,弄的两下都唱不成。可见,当时的东北大鼓是真的很火爆。

田野觉得,演员还需不断努力学习,打铁还需自身硬,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,利用网络平台多宣传,近几年演出形式也由原来的

一人演唱一人伴增加了对口大鼓、群口大鼓,大鼓剧等,观众反响也不错。“东北大鼓和许多传统曲艺一样,一直都是靠师傅带徒弟,口传心授进行传承。按照行内的习惯,东北大鼓师傅首先开讲的内容是‘识书门’,其次是讲‘书道’。”田野介绍。

虽然大家学艺的初衷不同,但他们共同见证了一个东北大鼓兴盛的时代。而榆树市被吉林省文化厅命名为“东北大鼓之乡”,也正是得力于那段时间的积累。

现状重振东北大鼓艺术

在2006年,东北大鼓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如何传承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是摆在榆树市和大鼓传承人面前的一个课题,如何破题?榆树市和传承人各显其能。

为了更好地发展东北大鼓,榆树市当仁不让挑起了传承、保护的责任。如今经过系统地挖掘、整理工作,在项目落实、人员到位的情况下,榆树东北大鼓被正式列入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。

榆树市每年都有一次到三次定期不定地点的“东城派”东北大鼓艺人友谊聚会,活动内容大多是交流艺术、回顾历史、展望未来。2006年夏季,榆树市环城乡文化站站长闫立文牵头,举办了保护“东城派”东北大鼓的专题研讨会,参加者既有民间艺人,也有普通群众。大家畅所欲言,回顾“东城派”东北大鼓的兴衰历史,高兴的同时,感慨万千,都为东北大鼓濒临危亡的处境和队伍凋零、后继无人而忧虑和焦急。榆树市文体局的领导特别重视“东城派”东北大鼓的保护工作。投放人力和资金,主动承办上级文化领导机关组织的民族民间艺术汇演。2006年7月,在榆树市弓棚镇举行的吉林省农村文化活动月启动仪式上,“东城派”东北大鼓节目最多,占时间最长,赢得的掌声最热烈。榆树市安排各类大型文艺演出,把东北大鼓节目列入其中。

榆树市文体局和文化馆的领导非常关心“东城派”东北大鼓艺人的方方面面,尽最大努力为大鼓艺人排忧解难。目前,榆树市文体局正在筹建文化活动中心。设计阶段,就已充分考虑并确定了给东北大鼓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,将来,“东城派”东北大鼓这门艺术就有了良好的研究场所和活动空间。

东北大鼓发展至今天,离不开众多的民间艺人、演员的不断实践,不断汲取东北乡土民歌、小调及姊妹艺术的优长而不断探索、创新、传播。东北大鼓艺人王艳娟一直难以割舍的就是这份大鼓情怀,她说,现在做全职演艺人员,可以固定登台演出,自己也有“五险一金”,对生活也是一份保障,最主要的是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,对东北大鼓也是一种传承。平时,她还善于创作,总是能创作出当下受欢迎又脍炙人口的唱段,在2020年疫情期间,她创作出了白衣天使的唱词,受到了广泛的好评,她觉得,作为大鼓艺人就要与时俱进,不断地超越自我,去演唱适合当下人们审美的唱段,还要弘扬正能量。一直以来,王艳娟有个想法,就是要拍摄一部属于东北大鼓艺人的电视剧,讲述他们的酸甜苦辣,她觉得,虽然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,但是早晚有一天这个梦想会实现的。

一直以来,为了传承东北大鼓,像王艳娟和田野一样的东北大鼓艺人,在不停地寻找机会展示东北大鼓这门艺术,不仅在田间地头、非遗演出现场,抑或是学校、社区、商场舞台等场所,无论是哪个地方,大家都用饱满的热情做着精彩的演绎,一字一句、一颦一笑,都展示着东北大鼓艺人的情怀与挚爱。东北大鼓红火过、冷清过,却从未停止过。一代一代大鼓艺人彼此守望、薪火相传,在他们的吟唱里、鼓点中、琴弦上,鼓声余韵绵延。

当下流行的直播平台里,也可以看到大鼓艺人的身影,大家通过另一个载体继续传播着东北大鼓艺术。作为东北大鼓的艺人,也希望东北大鼓可以传承,尤其是在青少年之中可以发掘苗子好好培养,让东北大鼓更好发扬下去。

(本版资料由榆树市委宣传部提供、图片由榆树市文化馆提供记者徐岩王秋月)

今日中金网关于黄金榆树图片(黄金榆树图片欣赏)的介绍就到此。

声明: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;如有侵权、违规,可直接反馈本站,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。

相关推荐

猜你喜欢

特别关注